
每年“双11”,直播间都是商家必争之地。今年,在一些直播间一片“为家人们谋福利”的口号下,记者发现,有的并非真心为“家人”省钱芝麻配资,而是精心设计的套路。
卖货套路:花样翻新只为劝“剁手”
“所有想要半只脚踏入上流社会的,所有想要加入我们的,打上一个‘想要’可以入围本轮竞拍。”在名为“路易某某”的直播间里,主播身着笔挺的衬衫,领口一丝不苟地系着深色领带,手戴纯白手套,神情庄重如司仪,手持拍卖槌,加上口中不时冒出的英文,恍若踏入了一场高定私藏拍卖现场。

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化身高端拍卖师的主播,卖的却是蜜汁手扒鸡、大薯条、鸡排堡等低价商品,还不停以“现金流”“上流社会”等措辞来吸引用户下单。
如果说拍卖行式的直播间,卖的是反差感和“脑洞”,另一些上演“正义战胜邪恶”等戏码的直播间,收割消费者的意味则更强。
名为“方小芳”的直播间里,自称“苗药”厂家负责人的男士一身西装,正因此前犯下的错误站在主播小芳背后毕恭毕敬地道歉。“我们的‘安宫小秘丸’,6000元10瓶,我们可以给咱们直播间家人们省1000元,5000!”面对小芳“放福利”的要求,西装男士面露难色。
随后,剧情陡然急转。“今天原不原谅你不是我说了算的,我们家(粉丝)姐姐说了,原谅可以,你得拿出诚意来。你这就算6000块、7000块我们都能买,我们姐姐兜里都有钱,但我就要你一个态度。600能不能给?”“我今天就让你看看什么是诚意。不要600,不要500,300都不要,改价199元!拍下多发2瓶一共12瓶!”在主播的“步步紧逼”下,6000元“跳水”至199元。

比戏剧性降价更值得警惕的,是对商品功效的鼓吹。一位自称苗族形象大使、“苗药”研发负责人的女子,在直播间里操着一口浓重的北方口音,声情并茂地推销道:“你们有没有看见过‘左手六,右手六加一’的,走道一颠儿一颠儿、嘴歪眼斜的?我们产品就是专门针对这些情况,这里梗、那里梗的。”言语间,她用手指脑部和心脏的动作配合,暗指其商品是针对脑梗、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人群,并表示可增强细胞活性、促进全身循环,甚至起到“溶栓”等作用。很快,商品在直播间卖出数百单。
然而芝麻配资,负责人口中的“神奇”药丸,配料表、成分表信息均不详。当记者联系客服要求其发送成分表时,客服避而不答,仅表示“本品属于补品,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”。记者下单购买并仔细翻找商品详情信息后才发现,该商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为食品类。有消费者反馈,其花费上百元购买的“安宫小秘丸”,包装十分简陋,“看起来像‘三无’产品,不敢下口。”
文字游戏:含糊其辞不留神就踩坑
直播间里,主播声嘶力竭地喊着“最后100件售完不补,家人们需要的抓住最后的机会,倒数三个数,三、二、一,上链接!”随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库存数字飞速减少,小林来不及多想,迅速点击了购买按钮并支付。
然而,第二天,在同一直播间,同一件商品又一次上架,还是“最后100件售完不补”。“昨天不是说最后100件了吗?怎么今天又上了100件?”当她留言询问客服,对方告诉她,“昨天确实只剩100件了呢,但大家需求热烈,今天又紧急调来了新货”时,她才意识到自己是陷入了一场文字游戏。
有水分的不仅是库存。在号称某大牌代工厂直播间里,市民江女士看上了一套运动装。当她询问主播是否有运费险时,主播立刻给出了积极回应:“第一次下单并在直播间留言的宝子,后台给备注运费全包。”江女士兴冲冲地下了单,但说好的包运费险,到了客服却不认账:“主播说的是包发货运费,不是包退货运费哦。”
在一些直播间里,甚至服装材质、保健品功效也玩起了含糊其辞或“说A指B”的文字游戏。
“这件衣服,羊毛含量多少?”白领晓洁在一家内容电商平台的女装直播间里看上了一件自称“厚实羊毛面料”的外套。晓洁在直播间问了两遍“羊毛含量多少”,客服都没有回应,问到第三遍时,客户只在评论区避重就轻地回复了句“七天内发货”。当晓洁想再质疑时,却收到提示“您已被踢出该直播间,无法再次进入”。晓洁在商品详情页翻找许久,终于在“商品参数”一栏下看到了材质成分——涤纶94%,羊毛6%。“羊毛含量少成这样,也真好意思说自己是羊毛材质啊。”
在一些护肤品、保健品直播间,主播的话术更加隐晦。由于平台对部分包含医疗、护肤等功效的词语有严格监管,主播们转而通过评论区与“粉丝”互动来释放暗示信息。“我之前脸上的斑很明显,用了这个之后脸白亮多了。”主播用类似反馈暗示产品具有美白祛斑功效。还有主播会巧妙地运用“美某白”“抗火火”等模糊词汇,配合精心设计的前后对比图,在不说出美白、抗炎等平台违禁词的情况下,在消费者心中种下对产品功效的期待。
维权不易:价保售后成一纸空谈芝麻配资
这个“双11”,算法推送带来的“千人千价”、红包满减后的最低价谜团,也让不少消费者在收货前后发现自己踏入了一个维权“迷宫”。
“同一家店,同款商品,我和同事看到的价格竟然相差40多元!”几天前,刘女士在选购一款咖啡胶囊时发现了这件怪事。她的页面显示166.32元,同事却只需125.32元。“我们都是88VIP,也都不是这家店的会员。”刘女士联系客服后,对方将差价归因于“积分兑换”,但这个解释让她难以信服:“这40元优惠是店铺主动推的,不是我同事用积分领的。”
更让她困惑的是,投诉过程中价格仍在实时变动。投诉后,同事的优惠消失,价格变成165.43元,而她的价格则变为156.43元。“后台调价像在玩游戏,客服总能找到理由拒绝保价。”
赵女士同样被价保问题困扰。今年“双11”,她特意在某知名主播直播间蹲守,以104.06元购入一件背心,“原价169元,觉得挺划算。”没想到两天后,她发现同款在旗舰店直接购买只需96.3元。“那我之前何必花时间蹲守直播间?”虽然平台规定预售商品应全程保价至11月11日,但客服以“价差来自红包”为由,拒绝了她的保价申请。
林女士的经历则更典型。她10月20日下单的商品,陆续收到货时却发现全部降价。“才两天时间,总价就差了五百多块。”面对她的质疑,客服始终用标准话术回应:“红包、消费券、购物券、限时直降等优惠,属于平台限时促销补贴,不支持价保。”“那价保到底保什么?”林女士的疑问,道出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。
记者调查发现,消费者在店铺客服与平台客服间来回奔波,得到的多是程式化回复。价保条款中复杂的除外条款,让维权之路格外艰难。
今年“双11”直播间凸显的临期产品问题,也引起许多消费者不满。近日,温女士在直播间购买的两瓶面霜,到手发现保质期均不足一年,赠品面膜也即将到期。“客服说是随机发货,建议4至6个月内用完。但店铺有什么权利决定顾客的使用时间?”她认为,销售临期产品并非不可,但应在显著位置告知。
在社交平台上,类似投诉不少。“完全没想到知名店铺会在‘双11’卖临期产品!”网友“太X下”表示,面膜本来应该有三年有效期,可她购买的保质期就在26年,“我‘双11’就是为了囤货才买的啊,这合理吗?”
专家支招:承诺勿轻信妥留证据很关键
针对“千人千价”现象,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占领分析,从法律角度看,若价格差异是基于消费者个人数据滥用所形成,例如无正当理由对不同消费者设置不同价格的,则构成“大数据杀熟”,涉嫌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》第十八条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的公平原则。他建议,消费者如遇此情况,可先收集证据,如截图显示价格差异、保存优惠券信息,然后向平台客服投诉要求解释或补偿。若平台未妥善处理,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或12315举报,必要时可提起诉讼。
面对直播间层出不穷、花样翻新的营销套路与维权困境,赵占领提醒,消费者应在直播购物时保持理性,不轻信口头承诺,避免在主播营造的紧迫氛围中冲动下单。在购买前,需注意查看用户评价和商家资质,优先选择正规平台和信誉高的商家,并尽量要求查看商品的实物图片。当遭遇商家、主播在直播带货中通过“文字游戏”打擦边球,口头承诺与实物不符、暗示性语言规避违禁词等情况,他建议消费者要留意保存包括直播录像、订单详情、支付凭证、客服聊天记录在内的完整证据链,以便维权时使用。
(北京日报客户端)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