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,坐上龙椅的皇帝虽然无数,但被活生生废掉的却不多见。
这些被废黜的皇帝们,有的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,有的则纯属自己作死。
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不幸"被退休"的帝王们,从他们的悲惨经历中,看看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"废物皇帝"?
刘贺:自己把自己作死的皇帝
在中国古代被“废黜”的皇帝中,西汉的刘贺绝对堪称“极品”。
这位仁兄用了短短27天,就成功地把自己从九五之尊的位置上作死下来,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“最短”的皇帝记录之一。
展开剩余90%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,原本是昌邑王,在西汉边远地区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。公元前74年,汉昭帝刘弗陵突然驾崩,没留下子嗣。
此时朝中实权掌握在大司马霍光手中,霍光和其他大臣商议后,决定迎立刘贺为帝。
消息传到昌邑国,刘贺欣喜若狂。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当上皇帝。于是,他带着一大帮昌邑旧臣浩浩荡荡地前往长安赴任。
但是,刘贺完全没有意识到,霍光选他只是因为认为他好控制,绝不是真心实意要让他当一个有实权的皇帝。刘贺更没意识到,他的一举一动都在霍光的监视之下。
刘贺一上位就原形毕露,完全没有一点皇帝的样子。
首先,昭帝刚去世,朝廷正在举行隆重的丧礼,按理说新皇帝应该保持肃穆。但刘贺却在未央宫中饮酒作乐,甚至还吹奏乐器,完全不把先帝的丧事放在眼里。
再就是,刘贺把自己的昌邑旧臣全部带到长安,并且大肆提拔,不顾朝廷规矩,随意加官进爵。
他甚至把自己的奶妈也带进了宫,让她参与朝政决策,这在当时简直是骇人听闻的行为。
更要命的是,刘贺还试图更换长乐宫的卫尉,这直接挑战了霍光的权威。
要知道,长乐宫可是皇家重地,掌管卫队的人必须是霍光信得过的人。刘贺这一手,等于是直接宣战。
此外,据说刘贺在从昌邑前往长安的途中,还干了不少龌龊事,比如强抢民女,骚扰百姓,完全没有一个即将登基的天子的样子。
就这样,刘贺在短短27天内,创下了1127件荒唐事的"辉煌"记录。霍光实在看不下去了,召集大臣商议,一致同意废黜刘贺。
于是,霍光带着一大批卫兵闯入未央宫,当场宣布了刘贺的罪状,并强行把他送回了昌邑。
刘贺就这样创造了历史,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正式记载的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帝,史称"汉废帝"。他的悲剧完全是自己作出来的,没有任何值得同情的地方。
李重茂:皇帝是个危险的工作
在唐朝那个家族内斗特别激烈的时期,有一位存在感极低的皇帝,他就是唐殇帝李重茂。
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,因为他在位时间太短了,不到一个月就被废黜了。
这位倒霉皇帝的故事要从他父亲唐中宗李显说起。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,在母亲退位后重新当上了皇帝。
但李显并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,他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实际掌控着朝政。
710年,唐中宗突然暴毙,朝野震惊。据说这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所为,目的是控制朝政。
中宗死后,朝中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:
一边是韦后和安乐公主,想要拥立李重茂这个容易控制的傀儡;另一边则是太平公主(武则天的女儿)和上官婉儿,她们也想找个傀儡,但不想让韦后独大。
最终,双方达成了一个临时妥协,一起支持李重茂登基。
但李重茂的皇位从一开始就不稳固,因为他的母亲地位低微,在宫中没有强大的支持势力,完全就是个被推上前台的棋子。
李重茂登基后,韦后和太平公主各自盘算着如何掌控实权。
而此时,被贬到外地的李显的另一个儿子李隆基(就是后来的唐玄宗),看准时机,与太平公主秘密联手,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"唐隆政变"。
他们先是潜入宫中,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,然后毫不费力地就把李重茂给废了。
这位可怜的小皇帝贝股通,甚至都没来得及做什么事情,就被贬为“温王”,从此在历史上几乎没了声音。
李重茂的悲剧在于,他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,没有任何主动权。
他的登基是别人安排的,他的废黜也是别人决定的。在那个权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年代,皇帝这个职位有时候真的是个危险的工作。
司马奕:“背锅侠”的心酸史
东晋的司马奕,被称为"海西公",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牺牲品。
他的故事发生在东晋王朝内部权力极度衰弱的时期,军阀势力已经坐大,皇族只剩下虚名。
司马奕原本是晋哀帝司马丕的弟弟,性格规矩,没什么特别出格的行为。365年,当他的哥哥晋哀帝去世后,朝中需要一个新皇帝。
此时的东晋朝廷,实际上已经被以桓温为首的军阀控制,皇帝不过是个傀儡。桓温考虑再三,决定让司马奕继位,因为这个人看起来很好控制。
司马奕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当上了皇帝,史称“晋废帝”。但他上台后,却没有表现出桓温期望的那种唯命是从。
虽然司马奕没有什么大的作为,但他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,基本上还算是个称职的傀儡。
问题是,桓温的野心越来越大,他想要取代司马家自己当皇帝。但司马奕没有给他足够的借口,这可把桓温给难住了。
怎么办呢?桓温想出了一个“损招”——他开始散布谣言,说司马奕不能生育,将来没有子嗣继承皇位,这对国家是个大问题。
就这样,一个“莫须有”的罪名被强加在了司马奕头上。371年,在位仅仅六年的司马奕被桓温以"无子嗣"为由废黜,贬为海西公。
更讽刺的是,司马奕被废后不久,桓温就去世了,没能实现篡位的野心。而司马奕则在失去皇位的痛苦中郁郁而终。
司马奕的遭遇,完全是时代的悲剧。在那个军阀专权的乱世,皇帝已经沦为了可有可无的符号。
他没有做错什么,却要为权臣的野心买单。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,司马奕就是个典型的"背锅侠"。
建文帝:一场惨烈的家族内斗
朱允炆,大明朝的建文帝,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孙。
1398年,洪武三十一年,朱元璋驾崩,按照他生前的安排,皇位直接跳过儿子们,传给了孙子朱允炆。
这位年轻的皇帝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,毕竟他是正儿八经、名正言顺地继承了皇位。
朱允炆从小就被爷爷看中,受到精心培养,学识渊博,性格温和。登基之初,朝政井然有序,看起来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。
可惜,这位年轻皇帝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——他听信了大臣黄子澄的建议,决定削弱诸位藩王的权力。
这个决定本身没错,毕竟朱元璋建国后分封了一大堆儿子做藩王,各个手握重兵,权力巨大,对中央构成了潜在威胁。
但朱允炆的实施方法却出了大问题。他先从那些性格软弱、好控制的藩王下手,比如周王、齐王、代王等等,成功收回了不少权力。
但是!他却把最难啃的骨头——燕王朱棣——留到了最后。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,镇守北方,手握重兵,战功赫赫,而且野心勃勃。
朱允炆的这种做法,就像是先杀了一群小喽啰,却把最终boss完整地留着,还给了对方充分的准备时间。
果然,1399年,朱棣见势不妙,干脆先下手为强,以"清君侧"、"诛杀奸臣"为名,发动了震惊天下的靖难之役。
他表面上说是要替侄子除掉坏人,实际目的却是直接夺取皇位。
接下来的四年里,中国陷入了一场惨烈的内战。
朱允炆的军队一开始还能抵抗,但随着战争的持续,越来越多的将领投靠了朱棣。最终,在1402年,朱棣攻入南京城,朱允炆的皇位也就到此为止了。
关于建文帝的最后结局,历史上有多种说法。有人说他在宫中自焚而死,有人说他逃出宫外,化身僧人隐居终老。
但无论如何,他的帝王生涯就此结束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位被“废黜”的皇帝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建文帝朱允炆太过理想化,司马奕成了权臣的棋子,李重茂连棋子都算不上,而刘贺则是活脱脱的自掘坟墓。
对比这四位,刘贺绝对称得上是"废物"中的极品,短短27天就把皇位作没了,这效率真是没谁了!
在古代那个帝王将相争权夺势的年代贝股通,即使坐上龙椅也未必能坐稳,更何况这些人自身还存在各种问题。看来,当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!
参考资料:《资治通鉴》、《汉书》、《晋书》、《唐书》、《明史》发布于:山东省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